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 Chapter 102

Balance: 0 coin

Click Please login to purchase points


第102章 陆北顾的《六国论》【求月票!】

“《六国论》。”

“泸州合江县,陆北顾。”

“六国覆灭,世皆咎其赂秦。然秦得天下而失之愈速,其故安在?曰:制也。

昔者,秦僻居西陲,六国弃卫鞅如敝履,然孝公用其制,裂阡陌,立军功。匹夫斩首一级,则爵显于庭;刑徒陷阵一呼,则籍脱于簿。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闻鼓如佃农望秋,故韩魏折脊而献地,赵楚裂裳而求和。此制之利,在合君民于杀伐。

彼六国卿大夫,仍守井田如守祖茔,视变法若睹洪灾,是以苏秦空佩六印,吴起客死异乡。六国岂无干将?制锁其锋也。

然法无万世之利,制亦因时而变。昔白起坑赵卒,人只谓其暴;而王翦求田宅,世反讥其贪,岂是王翦不知灭国有不世功耶?盖因军功之制如湍流,可载舟于激险,必覆舟于平川。

六国在,则首级可索于外;天下定,则祸患反生于内。及至陈涉揭竿,章邯竟释骊山刑徒以战;项梁举义,王离犹困长城戍卒未归。贾生谓‘攻守之势异’,于此观之,岂虚言哉?
嗟夫!人议封建,多慕三代之旧。昔周封诸侯,其衰也,诸侯强而王室弱;秦废封建,其亡也,戍卒叛而郡县散。故制无绝对,惟适者存。

裂旧制则锐,守旧法则僵;聚民力则强,竭民力则亡。

后世变法者,可不慎欤?”

陆北顾的这篇《六国论》,在开篇第一句,他便抛出了一个与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论断。

在众人纷纷讨论“赂秦”或“抗秦”之时,他选择了一个鲜有人提及的角度——制度!
其中一位老儒先开口道:“此文以‘制’为眼,开篇如龙,所谓‘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之喻相当贴切,尽显商君法之机枢。至于中篇,尤妙在‘湍流覆舟’一论,将王翦求田、白起坑卒诸事串作珠链,照见秦军功制崩坏之必然。”

“而后篇观‘戍卒叛而郡县散’,念及开篇铺陈军功之利,方才如见秦卒争赴疆场,却陡闻阿房焦土之息,实在是令人不得不精警于‘裂旧制则锐,守旧法则僵’,如此结尾可谓洪钟大吕矣!”

“陆北顾此文虽文采斐然,但论调偏激。”

有位先生拧着眉头说道。

实际上,哪怕心中不喜,他也不好说陆北顾这篇文章文采不好。

因为“可载舟于激险,必覆舟于平川”以及“六国在,则首级可索于外;天下定,则祸患反生于内”这种文字质感极佳且气势极为磅礴的句子,都是明摆在眼前的。

不管多不要脸的人,都没法睁着眼睛说瞎话。

所以,只能从论调来攻击。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此乃自西汉贾谊《过秦论》开始便有的公论他却另辟蹊径,大谈制度之弊,甚至隐约推崇秦制,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马上有人反驳道:“此言差矣!”

“文章贵在合适之新意,若人人皆如《过秦论》一般言赂秦之弊,岂非陈词滥调?况且这文章里面也没有推崇秦制,陆生只是从制度入手,剖析六国何以不能变法自强,秦国又为何因不能再次调整制度而灭亡,所言正是切中要害,理据极为完整。”

说到这里,他们争执的其实已经不是陆北顾这篇《六国论》的事情了。

“要我说,这话荒谬!”一位身着靛蓝直裰的先生很不满,“六国败亡分明是合纵之失,与制度何干?”

“制度若是没关系,那为何”

几位先生不约而同望向东北方向——那里是开封所在的方位。

十二年前的庆历新政,虽如昙花一现,却在士大夫群体中留下了深深的裂痕,有人支持新政,自然就有人反对新政。

文中那句“视变法若睹洪灾”,何尝不是暗讽当下?

而随着范仲淹的离世,这场大宋部分有识士大夫企图拯救危局的行动,也成了许多人心里永远的遗憾,或者说伤痛。

正因如此,当“是否应该根据时局需要来进行制度变革”这个话题被提出时,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

别地方不好说,但在大宋绝大多数地方的州学或者县学里,支持庆历新政的学官,肯定比反对的学官要多。

——因为范仲淹真的给了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位!
“诸位,今日只论文章,不论朝政。”

李畋见他们吵的不像样子,轻咳了一声提醒道。

白沙先生既然发话了,他们也都理智了一些,开始就事论事。

有人说道:“苏辙之文稳重,方渭之文华丽,而陆北顾之论虽剑走偏锋,却自成一家之言。若论第一,恐怕还是要在苏、陆二人之间抉择。”

“我倒是觉得方渭写得好,既然各有各的想法,那便投票吧。”

因为每人只能投一票,所以除了江子成以外的八人投得很快。

方渭2票,苏辙3票,陆北顾3票。

州学先生们都看向了江子成。

江子成沉吟片刻,说道:“苏辙之论,如老吏断狱,稳中求胜;陆北顾之论,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然史论之道,贵在发人深省,陆生此文,虽非完美无瑕,却足以令人深思,深思之后更是难免有些感怀我这票便投给陆北顾了。”

其中意思再明显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喜好都不同,有人认为苏辙文风稳健、立论扎实,合该拿第一,也有人更觉得陆北顾观点独特、文辞犀利,同样也该拿第一。

但江子成一方面是泸州州学的教授,同等条件下肯定想让自家的新生拿第一,另一方面又实在感念范仲淹,内心里支持庆历新政,所以权衡之下,他就更倾向于陆北顾了。

见他们都讨论好了,李畋也没有什么意见。

结果已定,江子成直接宣布了排名。

“今年迎新雅集,陆北顾第一,苏辙第二,方渭第三,董弘毅和俞铎并列第四。”

方渭听到自己位列第三,脸上笑容一僵,显然对排在苏辙之后心有不甘,而更令他意外的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陆北顾竟能拿到第一。

而江子成也是知道很多新生既好奇又不服气,所以干脆让人将前五名的卷子誊写出来数份,用来给现场的新生们传阅。

苏辙看了陆北顾的《六国论》之后,也忍不住走过来行礼道:“陆兄之论,确令在下茅塞顿开,我原只思及六国地理形势,却未去考虑制度之重要。”

“苏兄过奖。”陆北顾连忙回礼:“地理要冲与合纵抗秦之说才是正经道理,反倒是我这说法有些剑走偏锋了。”

两人心里其实都清楚,这次苏辙错失第一,并非苏辙写的不够好,只是陆北顾以史论表达支持新政的观点,更合大多数州学先生的心意。

不过两人都是气度的,对于谁最后拿了第一倒也并不耿耿于怀,反而因为对方的文学水平不凡而有惺惺相惜之感。

“陆兄看着似是比我年长我是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生日,不知陆兄是什么时候的生日?”

“宝元二年一月十九日。”

“那还是唤在下为弟吧。”苏辙诚恳问道,“还有许多问题想与陆兄探讨,不知这几日可有时间?我们会在泸州停留三日。”

“当然,求之不得。”

陆北顾重重点头,他已经发现了,苏辙的性格稳重儒雅,很是少年老成,是个值得深入结交的人。

坐在不远处的李畋看着两位年轻人互相谦让,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对江子成说道。

“学术之道,贵在交流切磋,今日得见二位英才论史,实乃一大快事。”

“是啊,看着他们,就想起了我从前上学的时候。”

随着文章传阅结束,今年的迎新雅集也就算到此为止了。

江子成宣布解散后,新生们三三两两地离开。

陆北顾正欲随众人离去,却忽然被李畋叫住。

“年轻人,陪老夫走走。”

(本章完)

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大宋文豪
Author:

The young man's courage hangs like a hook, and his writings laugh in the face of kings and princes. He drunkenly whips the stars as he passes by the Fan Tower, adorned with the atmospher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half embracing the charm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 for the novel: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without pop-ups," "Download the complete text of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Read the latest chapters of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Options

not work with dark mode
Re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