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ily Life of a Down-and-Out Pharmacist Supporting Her Family – Chapter 170

Free translation limit for this category has been reached for older posts. Please login or register to translate this post.
Balance: 0 coin

Click Please login to purchase points


第170章

十两银子?

怎么说呢,这种古书在认货人眼里就是无价之宝;当然,若是落在普通人手里也可能直接当引火纸给烧掉。

别说十两银子,就是百两,千两也都很正常。

赵明华是怎么敢说出口的?
春宁看着赵明华就很惊讶,说他不懂行吧,他又能修复古书;说他懂行吧,这价格开得实在是太埋汰了点。

“咳,那个,赵公子啊,我俩都是老交情了,我这人也老实就不和你说高价了。”文掌柜道:“我也不要你的钱,就当是送给赵公子了,只希望以后有求于赵公子的时候能多帮帮忙。”

“这怎么行,十两银子也是银子,我总不至于要了你的东西还不给银子,让你亏本吧?”

“那个,我真的不好意思要银子,毕竟,我只花了一两银子。”文掌柜尬笑道:“送予赵公子,权且当作是一份人情,礼轻情意重的那种。”

“一两银子?”赵明华点了点头,很好,真不愧是文掌柜,是会捡漏的主:“这份情意我赵明华记下了,等修复好后第一时间送来给文掌柜品鉴。”

“那就多谢赵公子了。”

春宁看着他们谈笑风生间就将这么贵重的古书给转移了一个主人,心里是感慨万千。

果然啊,高手在民间!
在京城,这种古书很抢手的,他很好奇文掌柜是怎么花一两银子得到的。

赵明华其实也想知道。

“干古董字画这一行久了,老夫是越发相信缘分了。”文掌柜道:“这本古书是在集市上看到的,是被一个老太太用来垫提篼,提篼里装的是鸡蛋。老太太在卖鸡蛋,我当时没注意到是古书,只是看到纸张有点旧,就特意又多看了两眼。”

这一看就发现不得了,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

“老太太的鸡蛋是四十个,总共不到二十文钱,我又没装的提篼,索性就大方一点,给了一两银子,连着鸡蛋和提篼一并买下来了。”

不用说,老太太对他感恩戴德,会感谢他十八代祖宗的。

甚至回去以后逢人就会说今天卖蛋遇上了一个菩萨心肠的贵人,呈十个蛋卖了一两银子,真是太感谢他了。

殊不知,文掌柜看中的不是蛋更不是提篼,而是提篼里的那本乏黄的破旧的古书。

能拿得出来这种古书的家庭该是怎么样的人家?

沦落到了卖鸡蛋度日的地步,春宁不免有一些同病相怜的悲悯心。

“我曾问过老太太,这垫的纸哪儿来的?”

赵明华和春宁都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

“老太太说是在路上捡的,就觉得拿回家引火还可以,只是放在一边,要卖蛋了觉得垫提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这本古书才有幸被文掌柜发现。

“我和它是真的有缘,不仅将它救下来没有沦为引火纸,还为它找到了一个能让它焕发生机的主人,你说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呢?”

“确实是缘分。”

三人都很感慨。

赵明华将装有古书的木箱子收下了。

然后又让文掌柜拿出几幅上好的字画来让春宁选。

如果是以前,春宁会觉得在选择字画方面比赵明华更在行一点。

但是经过了古书的事件后,春宁对赵明华有了更新的认识,所以将选择权交给了他。

更主要的是春宁认为自己身上银子不足也买不起,谁花钱自然是谁选择喜欢的类型,让他选是几个意思。

“春宁,你选吧,选你阿姐喜欢的。”赵明华直言道:“为你阿姐做嫁妆的。”

春宁有点窘,总不至于说自己买不起吧。

“我先看看吧。”

春宁只好硬着头皮上。

“别人可以忽悠,但在赵公子面前,老夫不敢有半点虚假的。”文掌柜听赵明华说要看字画,直接拿出了压箱底儿的几幅出来:“这些目前是老夫手上最好的了。”

春宁看着那一幅幅字画再次感慨:确实是最好的。

在京城的字画斋未必能找到这么好的。

这是蜀地书法大家的真迹,那是相当值得收藏的。

“如何,不错吧?”

“要不然我为什么要来找文掌柜呢。”赵明华心里暗暗称奇,像这种珍贵的物件儿,能拿出来一件都不错了,还能拿出几件,可见这个文掌柜是有点门路的。

“多少银子?”

他准备全要了。

“赵公子真是大手笔,你好歹给我留一幅镇店。”文掌柜都气笑了,他就应该留一手的,这小子财大气粗贪心得厉害。

“你这让我怎么取舍?”

赵明华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文掌柜自己,不想卖的就应该藏起来。

好东西让人看见了又不卖,岂不是故意吊人胃口吗?

没奈何,最后几幅字画一并被赵明华花了两千六百两银子拿走了。

文掌柜还很肉疼。

春宁心里五味杂陈,赵明华买这么多全都塞给了自己,说是拿回去给阿姐做嫁妆的。

“对了,春宁,我们还去一趟郭木匠家具店里,那家的东西很不错,木材是上等的,工匠技术也很好,在蜀地很出名。”

郭木匠?
春宁想自己看到的那张黄花梨木大床的地方就是郭木匠啊?
那小二介绍了的。

跟着赵明华走,站在店门口就看到了小二。

“公子,里面请。”

小二是有点激动的,三师兄说买不起的人现在又回转来了,而且这次还带了一个比更年长的公子,后面还有小厮。

一般来说,去而复返的人一定是有他恋恋不舍的东西,所以说这次一定会习了。

等到赵明华和春宁说那张黄花梨木床不错时,小二的心漏跳了半拍:果然啊,三师兄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嫁妆自然是要全套,黄花梨木的材料,赵明华又花了两千多两银子,让郭木匠店上的人将货物运送到河边上船,走水路到肖家码头。

“你看,春宁,你担心的事儿都是多余的,这不就解决了?”

买了字画买家具,花了五千多两银子,这钱都是赵明华的。

“赵哥,我阿姐知道了会说我的。”

依着肖家人的性子,没有就是没有,坦坦荡荡的,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没事儿,这事儿我会亲自向你阿姐说。”赵明华拍了拍他的肩膀:“嫁妆是你阿姐的底气,是你肖家的脸面,也是赵家的脸面,自然是越足越好。放心,这些银子都是我自己挣的,没有动用赵家公中的银子。”

赵明华的意思很明显:他花的私房钱就是为了给自己涨脸,让春宁不必有心理负担。

春宁默默不语。

在蜀地走了一圈,他算是明白了:赵明华绝对不像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春宁回到蜀地,交上了字画给大伯母和阿姐她们看。

“春宁,你不会是……”

打劫两个字到底没说出来。

这不是她斯文的侄儿能做出来的事儿。

但是,只有几百两的家底买下了这几幅前蜀地书画大家的真迹,他是怎么做到的?
“大伯母,这些都是赵哥买的,他和那个书画斋的掌柜是忘年交,所以就悉数拿下来了。”

至于银子,也不必透露了。

“三天后将有一艘船到肖家码头,上面是床这些家具。”春宁还是选择给家人实话实说:“家具的材料都是极好的,我一眼就相中了,也是赵哥出的钱。”

春宁说这话的时候是看向春暖的。

阿姐会不会骂他?
“春宁这次出远门还有别的收获吗?”

春暖对赵明华花钱给自己置办嫁妆的事儿并不反感,左右大家都是活的面子,要是她的嫁妆太寒酸赵家丢不起这个人。

“对了,阿姐,有一样东西……”

春宁正要给阿姐说,就听吴妈禀报:赵公子到了。

是的,赵明华回到家里洗漱一番,就匆匆而来。

他要见春暖,给春暖一个好东西。

“赵公子里面请。”

赵明华向肖家的长辈请了安后,掏出随手携带的小木箱递给春暖。

“这次没有给你带礼物,你看看这个喜不喜欢?”

说完就看向春宁,春宁眨了眨眼,原来赵哥是拿来送给阿姐的。

自己刚才差点就说出口了,也幸好自己没能说出来,要不然赵哥给阿姐的惊喜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是什么?”

春暖惊讶的打开木箱,然后看到的是一张布包着的,再打开,是泛黄的纸张,仔细一看,更是惊讶。

“送我的?”

“对,送你的,但是有点缺憾。”赵明华道:“不过你放心,是可以修复的。”

“这本书是我找了很多年的,自从看到过有这么一本书后就一直留意着的,可惜一直无缘得见。”春暖拿到手很是欣喜:“没想到有朝一日还真得到了,谢谢你,我很喜欢。”

春宁……原本不知不觉得赵哥已经知道了我阿姐喜欢什么。

“我猜你应该会喜欢。”夏明华道:“需要修复一下,这个你放心,我能修复,只是我不懂医,不知道经脉走向,需要你的指点。”

“可以可以,我们一起合作将这本书修复好。”

“我还答应了文掌柜,修复好后要送给他看看。”

“确定只是看吗?”

凡事都有好有坏,这本书落在正直的人手里就能造福苍生。

若是落在坏人手上做坏事简直就没有底线了。

“只看,他也是无意中得来的,正好有求于我,所以特意将书送予我了。”

这话,春暖是有几分怀疑的。

他不觉得赵明华在字画古玩上有什么特别的造诣,毕竟连考科举都没有兴趣的人,怎么会研究这些。

“这事儿我可以作证,赵哥和文掌柜是这样约定的。”

春暖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赵明华:这人,藏得挺深的啊。

春暖的猜想得到了印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春暖夜里就将古书上缺失的经络脉像一一画出来,耗时了三个月才将这本书完善。

“你真是一代才女啊。”

赵明华看她画的经脉图很是感慨:“来到蜀地昌州真是一种埋没。”

“如果不来昌州,说不定我还与这本古书无缘。”春暖倒也看得开,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对对对,是这个道理。”赵明华自己一想,也是啊,如果不是肖家出事女眷没有回原籍,那他上哪儿找这么能干的未婚妻?

“该补充的我都补充了,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没问题,交给我。”

赵明华将古书带走,十天后又来找春暖。

“打开看看。”

春暖满怀期待,打开看到时震惊得无法言语。

“你怎么做到的?”

她甚至怀疑赵明华找了人帮忙:“你会修复古书?”

“小时候闲着没事儿,就四处乱跑,隔壁住着一位老爷爷老了病了一个人没人照顾,我给他送吃的喝了,让我祖父给他治病,病好后老爷子就将一身绝活教给了我。”

赵明华轻描淡写。

“我这人你是知道的,耐不住性子,但是很奇怪,他让我做静下心来修复古书,说是与古人的一种另类对话,我还真的听懂了。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事儿。”赵明华道:“老爷子去世前留了一些东西和一个令牌给我,我才知道,自己成了他唯一的关门弟子。”

后来他才知道,老爷子教他的不仅仅是本事还有地位,书斋字画店的掌柜们都特别尊重他。

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喊他这个不到弱冠之年的小伙唤作小师叔。

赵明华可不想自己被人喊老了,也不想师门的东西过多的暴露在外,就统一口径,唤他赵公子。

春暖听了,对赵明华更是刮目相看了。

好家伙,这人真是运气好得爆棚啊。

随便做一个好事,救的人就是一代宗师,还将他的本事悉数学到了手。

“我觉得我一直是运气好的人。”赵明华笑道:“你看,我遇上的人都是挺有本事的,连你这样的才女都是我的。”

“又胡说了。”春暖的脸一红,哎,这人越来越发不着调啊,明明前一刻还一本正经的,后一刻就胡言乱语。

“没有胡说,我说的是事实。”赵明华道:“这本书你先看看吧,过几天去一趟蜀州我要带走给文掌柜看一眼,了他的一个心愿。”

“好。”

春暖想:我运气也挺好的,随便一合作对象,居然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The Daily Life of a Down-and-Out Pharmacist Supporting Her Family

The Daily Life of a Down-and-Out Pharmacist Supporting Her Family

落魄药女养家日常
Author:

The renowned imperial physician, Doctor Xiao, was embroiled in a case of false pregnancy involving a concubine and was executed. Men over the age of twelve were exiled, while the female relatives and young children were granted the benevolence of the Empress Dowager and returned to their ancestral home in Shu. Unexpectedly, the relatives who had been protected by Doctor Xiao turned away a group of women and children, occupying their ancestral property and expelling them from the family. A group of pampered women and children, having nothing to depend on, found Xiao Chunuan, who loved reading and grinding medicine, to be the pillar of the family. She taught her family to wash clothes and cook to survive; she taught her younger sisters to forage for wild vegetables and prepare medicinal herbs; she taught her younger brother to learn business and practice martial arts to strengthen his body, while ensuring that they studied literature and literacy despite three generations not being able to take the imperial exam; she worked hard to earn money and also wanted to help their exiled relatives; her grandmother arranged a marriage for Chunuan, only for the clan leader's daughter to come knocking and cause trouble. Good people are often bullied, and those who are kind are taken advantage of. Old grudges and new enmities are all accounted for. Xiao Chunuan was never one to go easy on others; she was ready to engage in both literary and martial contests!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Options

not work with dark mode
Re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