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Qin Strategy – Chapter 50

Balance: 0 coin

Click Please login to purchase points


第50章 公子扶苏的建设

华阴依仗华山而立,宁秦县在后世的称呼中就叫作华阴。

扶苏坐在田地边看着人们正在开垦着田地,必须要赶着垦田,谷雨时节都要来了。

眼前的一间间屋子正在被建设起来,这里将会是一片新的面貌,现在已有了雏形,形势很是喜人。

下过几次雨之后,天气好似也没有这么凉了。

扶苏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又问道:“临晋县愿意改县名吗?”

田安回道:“临晋县的县吏自然是愿听从公子号令,可东西两岸一直有争执,好似不愿并入渭南。”

扶苏低声道:“知道了。”

见公子没有其他吩咐,田安就安静地站在一侧。

咸阳,此时咸阳城的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那条刚修好的渠,还有公子扶苏。

也不知道是哪个好事之徒,向始皇帝进谏,说是公子扶苏在商颜山率领二十万臣民,这二十万人一旦成军,那就是关中大患。

后来,这个好事之徒,也不知道怎么了,忽然间不在咸阳了。

再之后,又有传言,说是其人被丞相李斯丢去上郡修长城了。

咸阳依旧是一片平静,公子扶苏依旧是贤名远播,朝野依旧平静,文武群臣各司其职。

今天,李斯手捧着一卷竹简,正快步走在章台宫的台阶上,一步一步往章台宫走去。

在殿前的侍卫注意到,这位丞相的心情应该很不错,就连上台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李斯一手端着一卷竹简,一手提着朝服的下摆,三步两步走上了台阶,面带笑容地在章台宫大殿前站定。

侍卫看着丞相李斯整了整衣着,而后脱了鞋履走入大殿。

嬴政正在吃着一碗面条,面前放着的是一摞摞的竹简。

“陛下,丞相来了。”

嬴政嘴里还嚼着面,抬头看着眼前的人,神色依旧冷酷且威严,询问道:“何事?”

李斯将手中的竹简递上又道:“陛下,这是冯劫送来的。”

冯劫既是廷尉,又是朝中的御史大夫。

平日里,冯劫这个御史大夫在朝中的地位虽说不显,可就算是李斯也要对冯劫客客气气。

正因为冯劫是御史大夫,能够监察丞相。

现在就连冯劫都对公子扶苏赞誉有加,这如何不令李斯高兴?

嬴政用筷子拨动着碗,将碗中的面汤也喝完,再将余下的青菜吃下。

殿内响起了筷子拨动碗底的声音。

李斯将文书递给一旁的内侍,心中想着公子这一次又离开咸阳宫半年,就连始皇帝也有半年没有见到公子了。

现在,李斯都有些想念高泉宫的吃食了。

如今公子不在高泉宫,守在那里的是公子高。

嬴政搁下碗筷,接过文书,打开仔细看着,书中的内容其实也简单,多数都是在陈述公子扶苏如何治民。

看罢,嬴政道:“临晋县也要改称?”

李斯又道:“公子是要将宁秦改称华阴县,临晋改称大荔,再设潼关,临渭两镇,重设郑县,下邽,栎阳,白水。”

嬴政道:“这不止渭南了。”

李斯回道:“从渭河两岸,过洛水,直到崤山以西,公子重新划定了渭南地界。”

“你觉得扶苏此策如何?”

“公子此策看似既要建设渭南,又要加强崤山防御,尤其是潼关此地,虽位于函谷关后方,但若在此地建设一个关城,可让关中更加稳固。”

一张巨大地图在地上铺开,李斯脚踩在地图上,向始皇帝解释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潼关此地是如何地高瞻远瞩。

嬴政接着道:“这些都是你教给扶苏的?”

闻言,李斯正要解释,却见始皇帝又开口了。

“你与张苍教导扶苏辛劳了,事关几十万人口的大事,不得懈怠。”

李斯朗声道:“臣领命。”

本意上,李斯刚是想解释,关于建设临渭,华阴这些事其实他李斯没教过,真的没教过,但始皇帝又没给自己解释的机会。

李斯只好任由始皇帝的看着地图,欣赏将来的关中以东的新格局。

不过,李斯细想之下,这些该也不是张苍教的,张苍虽说博学,其人对兵事地理该没有这样的目光。

只因公子建设潼关,潼关又连接华阴,将渭水与洛水河沿岸连接在一起,后方还有临渭各县。

这几个县都是沿着渭河建设的,将整片渭南连接起来,还能向潼关输送粮草与兵力。

未来的潼关就是函谷关内第一重镇,甚至还能驰援函谷关。

李斯自认自己也是个博学的人,地理的运用明明就是兵家学问,而且还是经验十分了得的兵家,才有这等独到眼光。

当年商君建设咸阳,是何等的眼光。

现在李斯理解了,难怪当年公子常看商鞅的书。

嬴政道:“朕听闻你将不少人都派去上郡修长城了?”

李斯忙解释道:“陛下,他们都是去督建长城的,这些事与公子扶苏绝无干系。”

嬴政抬眼看了他一眼。

李斯的神色一凛,感受到了始皇帝的目光,这目光似乎在说……最好与扶苏没有干系。

见陛下又要处置今天的文书,李斯行礼退出了章台宫。

走出大殿,李斯踩着台阶一路往下走。

脚步忽然一停,李斯回头看向章台宫的屋檐,而后收回目光,想起了以前。

那是李斯入秦以来,第一次在秦廷为官并且与群臣站在章台宫面见秦王。

嗯,那时的始皇帝还是秦王。

只是一次寻常廷议结束,李斯在章台宫直抒胸臆之后,与众人一起离开章台宫。

李斯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大雪天,一个少年推着一个装着轮子的木椅,木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家,老人家面带笑容,穿着华贵。

后来李斯才知道,那位老人家是华阳太后,推着带有轮子的木椅的少年人正是公子扶苏。

再之后,听说公子扶苏时常在华阳太后身侧,李斯虽零星有几次见过公子扶苏。

直到那次华阳太后的葬礼上,李斯听了公子扶苏的那番话。

咸阳宫的人们都只说公子扶苏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李斯都不敢想,公子扶苏仅仅只是看了商鞅或者是韩非的书就能有如此眼光吗?

还是说公子自小就聪慧得不可思议,一直被华阳太后保护着。

……

洛水河边,扶苏眼前站着几个县官,临晋县要改称大荔县,并且整个县要扩大数倍,而且还要增加人口,吞并周边的亭乡。

这么大的动作,自然不会一蹴而就。

而眼前官吏,都在一个个讲述着他们的苦衷,讲述着他们身为此地的县吏在行使权力时的种种身不由己,还有老秦人的各个族老,亲眷的利益都需要兼顾。

他们抱怨得越来越多,听着这些话的扶苏依旧是满脸的笑容。

虽说是笑容,在田安眼中,公子的笑容带着一些寒意。

扶苏一言不发,倒是想起了一个老师,上辈子的自己是在山中长大的孩子,来山里支教的徐老师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还送了我一把伞。

后来,自己去县城读高中。

那时候,扶苏记得自己的高中老班,老班的年纪很大,他是所有年级的老班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一个临近退休的老师。

老班说他教了一辈子的书,教了一辈子还只是一个老班,没有高升,而是一直扎根在这个小县城教着一年又一年的书。

老班姓陈,喊他爷爷显老,老人家听了不高兴,所以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陈哥,见到他老人家亲切的时候同学们也会喊一声陈哥,老人家很受用。

扶苏会想起陈老师,是因为陈老师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老人家,陈老师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矩,谁要是坏了他的规矩,他就追究到底。

扶苏想到当年,陈老师指着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骂了四十分钟,要知道那四十分钟几乎是就是一整堂课呀。

真是活得越老,脾气就越大。

陈老师的生活态度很简单,他从不会改变自己,他只会想着改变别人,让别人来适应他。

回到眼前,扶苏看着各有各的苦衷的各个县官,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搬桌案来,让他们把各自的难处都写下来,写完就可以回去了。”

随后,田安招了招手,就有人搬着一张张桌案,都搁在了这些县官面前。

扶苏起身就离开了这里,根本不想听他们说着工作时的难处,也不想听他们的理由,自己是来建设这个地方的,不是来给这些县官排忧解难的。

所以他们的苦衷,根本就没必要听。

陈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因他老人家那种处世态度,所以他没有朋友。

这种处世态度还是很受用的,不仅受用,扶苏还觉得受益匪浅,老人家就没想过改变自己。

所以,再遇到这种事,扶苏感觉能够说服宁秦县上下的人改称华阴县,相比眼前这些县吏,两个县比较一番,司马欣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当公子扶苏离开之后,洛水河边依旧很安静。

田安看着眼前这十余个官吏,低声道:“快写吧,早点写完早点回去。”

此刻,这些县官坐在这里,竟然不敢动笔写了,这当然不敢写了,总不能说是谁家族老阻挠了临晋县合并之事,而且也不能说就是因他们的阻挠,导致公子扶苏不能建设渭南,这不是把人送到刀下,等着被砍了?
几个县吏面面相觑,大家都是一样的为难,一样的满头大汗。

这当然可以写,写了之后公子扶苏肯定会处置阻挠建设的那些人。

可之后呢……是他们这些县吏将别人的族老供出来的,往后他们这些县吏还如何在此地立足,多半会被乡里记恨的。

众人在此地挣扎了很久,四周都是围着的官兵。

两个时辰后,天色眼看就要入夜了,扶苏得到了咸阳送来政令,将宁秦县改称华阴县的事,父皇准许了。

扶苏走在刚修出来的小道边,小道边是一亩亩连成片的田地,都是近日才开垦出来的。

再向远处望去,县衙正在建设。

这是程邈安排的,建设新的县就要先建设县衙,而后那些房屋也都围着县衙而建。

这里是二十万迁民的新家,将来的此地,会是一片富饶。

扶苏又觉得其实不用自己这个大秦公子多加建设,古往今来的人们,他们的聚居地就是人们自己的双手建设出来的,人们将家园建设起来,并且在这里养育孩子,而后他们就会保护自己的家园。

因此,就算是自己不说,这二十万民夫都会自主地建设房屋。

现在放眼看去,已有一间间简陋的屋子,这些屋子有的是用泥巴堆砌起来的,还有的是用石头堆起来,还有的人也会装点自己的新家,在边上搭一个篱笆,养几只家禽。

眼看天色就要入夜了,一个孩子捧着几卷竹简,他走到近前道:“公子,他们开始写了。”

扶苏从这个少年人手中拿过竹简,这个孩子看起来十二三岁的模样,是敬业县教出来的孩子,现在能够帮着处置一些事了。

田安也十分喜欢这些孩子,因这些孩子都是看着长大的,是十分忠心的。

“他们都写完了?”

“回公子,还有五个人正在写。”

扶苏有瞧了眼这个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乌桑。”

“乌桑?”

“我娘说,我家本是在西戎养马的,后来匈奴人来了,我爹被匈奴人杀了,母亲带着我来到了秦国,我娘是乌氏族人,我爹死后,我也姓了乌。”

这孩子讲话时,带着男孩变声期时特有的嘶哑声。

他来到秦国时应该还是十年前。

不过,在秦国的诸多记录中,当年秦国吞并了义渠之后,其中确实就有乌氏,乌氏一直都是以牧马致富。

乌桑所言的家乡,应该就是河西走廊一带了。

扶苏再回到洛水河边,看向那些县吏,已经写完的人都面色死灰,还未开始写的也是面如死灰。

其实他们也不用都写,可能大家写得都是那么几件事,那么几个难办的人。

老秦人中有开明的人,也有不开明的人。

但一个县,只有这么三两个。

扶苏吩咐道:“老将军。”

辛胜快步上前,道:“末将在。”

扶苏道:“按照这些人所写的文书前去拿人。”

“末将领命。”

翌日,天刚亮的时候,辛胜带着人前来回禀,“公子,都办好了,现在没人反对更改县名,他们同意迁居。”

扶苏颔首道:“就是将县扩大,也不用大动干戈,没想到办起来,却这么费事。”

辛胜尴尬一笑,这很费事?

若换作别人,此事多半会被拖累很久,公子只是又一天就将这件事摆平了,倒也没这么费事。

扶苏道:“我要去潼关看看,先让章邯来看管渭南。”

“末将领命。”

沿着美丽的黄河一路往东走就是潼关了,距离敬业渠也就二十里地,其实也不是很远。

潼关是新的渭南郡的终点,也是从函谷关入关的起点。

且不说函谷关天险易守难攻,就算是函谷关失守了,还有一个潼关这个重镇。

因在三百五十年后,有一个人极其看重黄河边的这个地方,这个人活在三百五十年后,其人名叫曹操。

曹操看重了此地的地理位置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将此地取名为潼关。

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间,潼关一度取代了函谷关,从此成为了关中重镇。

扶苏骑在马背上,沿着渭河一路往东走,回忆着那些围绕潼关而起的一场场战争,以及因潼关而兴亡的朝代。

队伍来到一处黄土塬上,眼前就是将来的潼关所在地,现在这里就是一个简陋的小县,没多少人口,也并不富裕。

扶苏道:“将石碑搬来。”

辛胜一挥手,几个士卒扛着一块巨大的石碑而来。

在此地一众乡民的好奇目光下,扶苏让人将石碑埋了下去,再用木锤将石碑敲打,让它深深固定在泥土中,从此这里就叫潼关。

(本章完)

The Great Qin Strategy

The Great Qin Strategy

大秦攻略
Author:

The State of Qin had just concluded its final battle of annexing the six kingdoms, and Emperor Qin Shi Huang, Ying Zheng, began his great undertaking. The people of Qin gained a brief respite from years of warfare, but looking around, the world was poised against Qin. A soul traversing two thousand years became Gongzi Fusu, who aspired to lead the great Qin into a new realm. Perhaps many years later, when the aging Fusu ascended Mount Tai once more, he would remember the saying that although Chu had only three households, the fall of Qin would surely bring about the rise of Chu. This is an era that emerged out of nowhere, where there are valiant Qin men, the magnificent Great Wall, exceptional tal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o excel at roaring, and Shang Yang laughing maniacally in hell. Novel keywords: "Great Qin Strategy No Pop-ups," "Great Qin Strategy TXT Full Download," "Great Qin Strategy Latest Chapter Reading."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Options

not work with dark mode
Re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