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 Chapter 84

Balance: 0 coin

Click Please login to purchase points


第84章 诗赋
不得不说,县试墨义跟旬测墨义果然不一样。

一方面是难度本身就被调高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心态也不一样,考旬测错了也就错了无所谓紧张不紧张,而在这种大考里,一旦紧张,就会觉得记忆如同漏水的竹篮,越是着急,流失得越快。

这次陆北顾并没有提前答完太久,当他反复检查了几遍考卷之后,铜锣就再次敲响了。

而就当收卷的铜锣响起时,旁边不远处的考棚里突然传来“咚”的一声闷响。

没过一会儿,透过竹帘缝隙,陆北顾就看见两个衙役架着个面色惨白的考生往外走,那人袖口还沾着未干的墨迹。

“这是给难晕了?”

不过只要不是作弊,问题都不大,拉出去让现场的医师稍微扎两针估计还能赶得及回来继续考。

“休息两刻。”

“回”字型考场的中间传来了声音。

帖经和墨义两门是连续考的,考生这时候已经很紧绷了,给点休息时间缓缓脑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更何况,有人也是需要上厕所的。

透过竹帘看了看日头。

陆北顾估摸着虽然还不到中午,但应该也不会特别远了。

他活动了下僵硬的脖颈,思考起了他之前的答题。

按理来讲,帖经应该是全对的,拿甲下不成问题,而墨义不好说,这个不完全取决于他怎么答,有时候也得看阅卷官的看法但乙上左右的成绩是有保证的。

接下来,只需要诗赋稳扎稳打,然后策论好好发挥一下,这次县试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过变数肯定还是有的。

毕竟,诗赋和策论,都是得看具体是什么题目的。

两刻的休息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铜锣再响,题纸传至。

正常顺序都是先诗后赋,陆北顾展卷视之,诗的题目还挺有说法。

——赋得“金在镕”,限“侵”韵。

之所以说有说法,是因为范仲淹就写过一篇《金在镕赋》。

也就是“天生至宝,时贵良金。在镕之姿可睹,从革之用将临。熠燿腾精,乍跃洪炉之内;纵横成器,当随哲匠之心”

而范仲淹本人所推行的“庆历兴学”,对于如今“县学-州学”二级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各地州学、县学,很多老师都非常推崇范仲淹,出这种题目也算是致敬了。

同样地,这其实相当于在隐性提示,考生是可以从范仲淹的《金在镕赋》里面引用典故的,这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题目难度。

陆北顾想了想,赋得体的试帖诗是要求采用仄起格的,首句前两字为仄声,次句前两字为平声,循环往复,最好避免掉孤平,确保平仄交替。

除此之外,就是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不可换韵,需严格遵循官韵,不可出韵、倒韵、重韵。

而“侵”字韵脚属于是很易转圜的韵脚,押韵不难。

至于除首尾联外,中间各联均需对仗工整,内容需切题,多用典故,文风庄重这些就不用多说了。

他略定心神,提笔先破“金在镕”之题旨。

“良冶功方炽,洪炉势可钦。

范模资大化,精金契天心。”

首联以“良冶”“洪炉”破题,次联引《尚书》“惟精惟一”扣圣贤修德。

中二联就需要铺陈典故了,陆北顾笔走龙蛇继续写道。

“跃冶惊欧冶,呈祥忆傅霖。

千锤光愈粹,百炼质弥深。

岂逐铅华染,宁随瓦砾沉?

陶钧凭圣手,砥砺到如今。”

三联用《庄子·大宗师》“大冶铸金”典,四联化用《荀子》“百炼不轻”句,五联反衬“真金不染”,六联归至“圣王教化”,可以说在层层递进上面完成度还是足够的。

至于试帖诗作为科举考试专用诗体,以五言八韵十六句为常式。

最后两联结尾就得慎重一些,得符合试帖诗“起承转合”中“合”的要求,给全诗做升华。

考虑一下平仄和对仗以后,陆北顾写道。

“愿进《洪范》颂(仄仄平仄仄),铿锵协八音(平平仄仄平)。

圣朝重器识(仄平平仄仄),万世永传吟(仄仄仄平平)。”

“圣朝”对“万世”,“重器识”对“永传吟”,对仗很是工整。

而全诗韵脚“钦、心、霖、深、沉、今、音、吟”同韵,确保一韵到底。

而以此收束全篇,也算是升华“金在镕”的象征意义范仲淹的《金在镕赋》就喻指人才经淬炼终成国之重器。

毕竟,范仲淹都明确在赋的结尾写了“士有锻炼诚明,范围仁义。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试。居圣人天地之炉,亦庶几于国器”了,要是不按这个自己发挥,反而会被扣分。

那么这诗写的怎么样呢?

从文学角度来讲,其实很一般。

但是考试还真不是考文学,也正因如此,试帖诗这种诗体,除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没什么能传世的好诗了。

但是,写的确实是符合科举考试要求,契合科举诗颂圣主题。

总而言之,能破题有典故有升华,平仄和押韵都没问题,从科举考试临场发挥的角度已经算是不错的应试诗了。

铜锣又响,诗卷收讫。

陆北顾搁笔时,指尖已微微发僵,他活动了下手腕,目光扫过竹帘外逐渐到了中天的日影,心中估算着时辰。

赋题应该马上就要来了,简单吃个饭休息一会儿应该就是最后一门策论,大概考到下午就能出去了,然后就是阅卷官判卷子、排成绩。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能在今天黄昏之前,就能出结果了。

前面考的都不错,剩下的不能阴沟里翻船。

所以,余下的时间他需慎之又慎。

等了片刻,赋题的题目发了下来。

——千里马赋。

陆北顾盯着题纸,眉梢微挑。

此题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

千里马之典,自《战国策》伯乐相马始,至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早已被历代文人嚼烂。

若只泛泛而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未免落入俗套,而若借题讽喻政,又恐锋芒太露。

他指节轻叩案沿,思绪翻涌。

“此题当以‘才’与‘遇’为骨……”

毕竟千里马之喻,向来是寒门士子自况。

大宋科举虽广开仕途,但门荫、荐举犹在,多少才士困于场屋,白首不得一第?
(本章完)

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Song Dynasty

大宋文豪
Author:

The young man's courage hangs like a hook, and his writings laugh in the face of kings and princes. He drunkenly whips the stars as he passes by the Fan Tower, adorned with the atmospher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half embracing the charm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 for the novel: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without pop-ups," "Download the complete text of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Read the latest chapters of The Great Song Literary Giant."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Options

not work with dark mode
Reset